3200威尼斯vip

神经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学科  Neurobiology


【学科发展史】  

神经生物学是一门较为新兴的学科,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脑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与瞩目成就。学科的建立以我校杰出校友,国际神经科学专家钱卓博士返回母校为契机,以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生理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于2003年批准设立硕士点,2009年批准设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获批上海市重点学科神经科学。

秉承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理念。在建设初期,以脑功能模式动物的构建与分析为中心,围绕“脑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研究”、“脑功能模式动物构建与分析”、“学习记忆神经编码”以及“脑基因功能的分子调控”四个方向,组建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模式动物构建、模式动物分析、神经编码分析及神经药物研发等环环相扣的六大技术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展开了从基因—神经突触—神经网络—脑功能—脑疾病药物研发的整合性研究。获批主持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选择性抹除模式小鼠大脑记忆、“聪明猴”(NR2B转基因猴)的构建与研究、PS1/PS2双基因敲除导致小鼠早老性痴呆、小鼠大脑存在“窝概念”编码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记忆编码单元等一系列初步的原创性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Neuron》和《PNAS》等国际专业杂志上,在脑功能基因组学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模式动物构建及大脑编码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多年的建设与脑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多层次、多学科地对大脑认知功能展开整合性研究,已成为学科领域内重要的趋势。学科瞄准脑科学领域的国际前沿,从解析相关脑基因的功能出发,整合分子、细胞、环路与行为等大脑不同层次的研究,形成了“功能基因与脑疾病”、“神经环路与脑功能”和“脑智发育与脑开发”三大研究方向, 在分子生物学、在体电生理记录、神经编码分析、神经影像学、啮齿类与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五大技术平台的支持下,持续深入的开展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及调控研究,以及脑科学新研究技术手段的研发与应用。近年来,获批主持/参与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10项、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4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多项项目。在脑听觉认知及可塑性研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和转化研究、基底节神经环路与运动控制、多感觉整合的自身运动认知行为研究、非成像视觉通路在先天恐高反应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原创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PNAS》等国际专业杂志。同时在无线脑机接口芯片研发领域,关键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获国际权威学术组织持续认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高端仪器空白。

学科目前拥有固定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浦江人才和青年科技启明星等优秀人才。导师团队承担了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建设和授课,以及相关的本科教学,为学科建设的师资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科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研究型教学”、“课题为导向的跨学科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打破实验室和院系界限,最大化的利用各个技术平台的资源进行科研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创新的潜力。同时依托两个中心--“3200威尼斯vip-美国纽约大学脑与认知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华东师大-海法大学神经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和一个基地--“脑计算和认知科学创新基地”,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国际化交流平台,开阔视野,对接国际前沿。毕业学生大多在国内外科研机构从事神经科学相关的研究工作,并逐步成为领域内的骨干人才。


 

团队成员

 


 

林龙年**            曹晓华**            殷东敏**            




张 巍**            袁小兵**            王智如*            




陈爱华**            金 鑫**            徐佳敏**            




潘逸萱*            






 






   






注:**为博导,*为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