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科是威尼斯官网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在上世纪50年代由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张宗汉教授创建,他当时率领陈汝艳、沈增炎、张善庆等青年教师开展神经生理学相关课题研究,并联合心理学系胡寄南教授筹建起我校“巴甫洛夫实验室”。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张善庆开始建立的神经解剖形态学研究方向,先后开展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枢感觉信息传递神经环路、相关中枢神经元形态特征研究等获得很多研究成果。陈汝艳主持的神经生物化学研究方向,研究衰老过程中枢神经系统内递质、受体及蛋白质代谢变化等也取得不少成果。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周绍慈教授的带领下,建立了“脑功能研究室”,开展针刺镇痛的神经原理研究,在孙心德、张善庆、殷慧镇、戴永祯和翁恩琪等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大脑边缘系统在针刺镇痛中作用”研究成果,先后获得1977年上海市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等。之后,在大脑边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边缘系统对中枢感觉信息调控等领域也都取得重要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初,孙心德、张善庆由美国进修回来后又开展听觉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并始终聚焦中枢听觉信息处理和听觉功能可塑性研究方向,在孙心德和张善庆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在行为、整体、系统、受体和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上取得了系列性研究成果。2005年,由美国引进周晓明、张季平等教授加盟,增加了新生力量,拓宽了研究思路,进一步提升了听觉领域的研究水平。该研究团队始终锁定既定的研究方向,在听觉信息处理、环境、经验-依赖性听觉功能可塑性的神经、细胞分子机制,后天知觉训练改善发育过程由环境因素导致 功能损伤修复等方面,取得系列性重要研究成果,并为探索听觉障碍的代偿、修复新策略 提供了新的思路。2008年,该学科又从美国引进马继延教授,创建了“蛋白质构象与相关疾 病研究室”,从蛋白质构象变化或错构角度,研究海绵状脑病、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机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使该学科原由袁崇刚教授主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研究方向得到进一步延伸。2013年后,又先后从美国引进俞黎平和许兢宏等年轻学者加入,将该学科的感觉研究领域扩展到多感觉整合和听觉学习记忆等领域。生理学科始终坚持以“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与时俱进”建设高水平学科的理念为准则,已连续获得几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以及近期国家脑计划相关的多项重点研究项目的资助,在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包括发表在《Science》、《Nat Neuroscience》、《Nat Communication》、《PNAS》、《Journal of Neuroscience》、《Cerebral Cortex》、《eLife》等重要研究期刊的论文。近年来在听觉研究领域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三等奖。
赵宇岚* | 马 骥 | 周晓明** |
张季平**(学科主任) | 俞黎平* | 许兢宏* |
高良才* | ||
注:**为博导,*为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