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3200威尼斯vip研究生院主办,3200威尼斯vip、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第二届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顺利举行。暑期学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此次活动不仅推动了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学领域知识的广泛传播,更为我国水生生物和水域生态学研究储备了新生力量。
群英荟萃华师大,共赴水生之约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水生生物保护与水域生态管理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3200威尼斯vip作为水生生物学的重要学科阵地,由此出发,积极组织联合兄弟单位承办本次暑期学校。暑期学校旨在通过系统课程与实践操作,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为我国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学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暑期学校招生简章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吸引了235名青年学子踊跃报名。经严格筛选,65名线上学员和112名线下学员脱颖而出。学员来源广泛,既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顶尖学府的精英,也有澳门理工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内蒙古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的佼佼者;既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的骨干,还有美国华盛顿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的学子,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学习网络。
专家报告精彩纷呈,启迪学术新思
为期数天的课程中,多位专家带来了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学术报告。
暨南大学韩博平教授在《生物多样性的测量与解读》报告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理解现代生态学的“钥匙”,其具有复杂性,涵盖多个维度。他介绍了计算生物多样性的常用参数及其利弊,提醒不能盲目依据多样性指数判断区域生物多样性,着重介绍了能有效比较多样性的希尔指数。此外,他还讲解了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梳理了生物多样性指数发展的三个阶段,为学员理解生物多样性计算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思考路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唐赢中研究员以《有害藻华生态学的生物学基础 - 营养方式、生活史转换、孢囊休眠机理》为题作报告。他先介绍易引发藻华的主要藻类,以剧毒卡尔藻和南方卡尔藻为例,讲解其“以小博大”的营养方式,指出卡尔藻微摄食对动物的致死影响远超产毒。接着,介绍甲藻对B族维生素依赖性营养的研究成果,为治理藻华提供新思路。最后,讲解甲藻孢囊休眠机理与分子机制,并对中国海域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多样性检测提出见解,为理解藻华形成与传播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研究员带来《上海的水和水生动物》报告。他聚焦学员学习生活所在地上海,借助生动语言、丰富图片和详实数据,介绍上海独特水系格局、面临的水环境挑战及多样的水生动物资源,拉近学术研究与身边生态的距离,让学员意识到生态科学就在身边。报告结束后,庄老师与学员互动交流,耐心解答问题,现场气氛活跃。
复旦大学贺强教授以“什么是湿地?”开启学员关于滨海湿地的学习。他从理论层面介绍各类滨海湿地、其碳汇功能及生态服务系统供给,展示全球滨海湿地分布,引导学员思考湿地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关系。随后聚焦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提质增效问题,回顾经典理论基础,结合自身回国后的应用实践,通过关键核心问题揭开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奥秘,带领学员从理论走向实践,深入了解滨海湿地生态。
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董宏坡研究员作《微生物宏基因组技术在示踪地球环境演变中的应用》报告。他如微观“侦探”,用宏基因组学等技术锁定湿地N2O代谢菌,解读“基因密码”,追溯环境变迁,展现微观基因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潜力。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陈雪初教授在《水域修复生态学概览》报告中,梳理受损水域修复的理论、技术与案例,聚焦生态学原理应用,勾勒出恢复水体健康、重建生态平衡的路径,凸显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200威尼斯vip姜晓东教授以《水生生物对上海崇明东滩生态修复工程的响应》为题作报告。他以鸟类迁徙开篇,阐述研究崇明东滩生态修复工程重要性,详述生态评估进程。基于十年数据,评估了生态修复工程对水生生物的作用,激发了同学们对实地学习的浓厚兴趣。
探秘崇明东滩湿地,体验长江口工程模型
学子们顶着烈日,奔赴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启研学之旅。在保护区冯雪松科长陪同下,学子们前往缓冲区走访。冯科长详细介绍保护区工作,重点讲解监测工作,从设备运用到数据分析,让学子们深入了解其丰富内容与重要意义。答疑环节大家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进一步加深了对保护区的认知。
来到保护区入口,蜿蜒木桥下波光粼粼,这里物种丰度极高,互花米草随风摇曳。学子们自行参观东滩世界自然遗产展馆,丰富图文资料和实物展示介绍基本概况,两个观鸟屋及展牌让学子初步认识鸟类资源。资深讲解员陶女士还介绍了最佳观鸟时间和候鸟迁徙路线,大家观看的3D电影带来沉浸式体验。
学员们还来到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在程海峰副研究员指导下,参观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海岸工程模型。该模型规模宏大,复刻模拟长江口地形地貌,为航道工程实验提供逼真物理环境。交流中,程老师播放九段沙航拍影像记录片,影片中自然景观与科研成果辉映,展示模型对生态系统建设的支持维护作用,见证科研人员付出与智慧。
参观科研平台,感受华师魅力
学员们参观了历史底蕴深厚的生物博物馆和3200威尼斯vip。生物博物馆依托3200威尼斯vip建成,在志愿者讲解员引导下,学员们依次参观鸟类、兽类等标本展区,仿佛穿越时空,走进每一种动物的独特故事。参观生科院仪器共享平台时,诸多陌生或罕见的仪器让大家惊叹不已,对科研的认知也更加深刻。此次参观,让学员们近距离感受生命科学的魅力,为学术之路增添色彩。
学员们参观了校园内独具特色的生态岛,亲眼见证生态修复技术的显著成效。曾经被污染的水体重归清澈,鱼儿畅游其中;荒芜的土地变得绿树成荫,鸟儿欢快歌唱。这一切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落地生根。同时,参观生态与环境科学院也让学员们直观了解学院的科研平台与育人环境,先进的设备、浓厚的氛围和优秀的师资,让他们对未来学习和研究充满信心与期待。
学员们还走进3200威尼斯vip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启探索国际先进科研设施与平台的奇妙之旅。在实验室专家细致讲解下,学员们深入了解其在滨海湿地保护、河口过程模拟等关键领域的前沿科研工作与丰硕成果。从野外观察到实验室分析,再到生态修复应用的全链条科研模式,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科研的严谨与魅力。此次参观,拓宽了学员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了他们对河口海岸研究的浓厚兴趣。
前沿研讨碰撞,激发学术火花
暑期学校特别设置学员前沿研讨环节,引导学员探索水生生物和水域生态学的最新科学前沿。每位学员检索并挑选发表在《Nature》或《Science》上的相关论文,经审核通过后认真研读,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介绍性推文。这不仅考验了学员的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更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前沿研究成果。
为锻炼学员的口头报告能力,暑期学校还精心设计三分钟学术快报环节。线下学员依次登台,在短短三分钟内,争分夺秒地分享各自搜集到的前沿研究进展,从神秘深海生物到复杂水域生态系统,精彩内容引人入胜。现场借助雨课堂平台开启弹幕交流模式,学员们纷纷通过弹幕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交流氛围热烈非凡。线上学员则迎来更具挑战的一分钟学术快报。尽管时间紧迫,但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表达能力,进行了精彩汇报。
学员成绩优异,感悟收获满满
在为期一周的学习与实践中,学员们取得了优异成绩。经过严格考核和评审,56位线下学员圆满完成暑期学校各项学习任务,其中30位同学以优异成绩和出色表现荣获“优秀学员”称号。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实践中勇于探索,充分展现了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外,76位线上学员通过暑期学校考核,其中18位同学以卓越表现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学员”称号。线上学员展现了坚韧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为线上学习模式树立了典范。
3200威尼斯vip院长叶海峰出席结业典礼并致辞,他代表学院表达了对学员积极投身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学领域研究的肯定与学科未来蓬勃发展的希冀,同时对本次暑期学校的圆满结束表达祝贺。
学员们也纷纷分享学习感悟。他们表示,通过参加此次暑期学校,不仅收获了丰富知识,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员们深刻认识到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学领域的重要性,并表示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未来科研工作中,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此次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学习机会,更为我国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学领域发展注入新活力。相信在未来,这些优秀青年学子定能在生态学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共同绘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蓝图。